学术江南 共研共进

——江苏省苏州中学名家名作文化探源行

2023-04-17作者:语文教研组来源:

       风传花信,雨濯春尘。为积极借鉴市外名校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应浙江省绍兴一中语文组邀请,4月13日下午,江苏省苏州中学语文组一行人来到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被誉为“名士之乡”的古城绍兴,开启名家名作文化探源之旅。       

       第一站,老师们来到浙江省绍兴一中。这所创办于1897年的江南名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名士辈出,蔡元培、鲁迅、斯霞等名师曾在此任教,培养出徐锡麟、蒋梦麟、夏丏尊等杰出校友。

       走进课堂,张洁慧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常规课《雷雨》。从“鲁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吗?”“周朴园内心愿意和鲁侍萍相认吗?”两个主问题切入细读文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戏剧的潜台词,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台词的言外之味,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绍兴一中学生活泼灵动的课堂表现,给在场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级教师谢澹开设“《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例谈”微讲座。基于“三题定位,思辨读写”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方案,围绕“青春与毁灭”的母题,以“爱情、梦想、才华、生命”为青春要素设计议题并搭建思考框架,谢老师强调,在读之前、读下去、读进去、读出来各个阶段,教师教学均有相应重点。谢老师以“才华的绚烂与虚掷”之“诗才”为例,分析议题的具体落实,并着重强调了问题对于议题落实的重要性。最后,谢老师指明要“在学生兴趣处向前一步”“在学生困难处帮助一把”“在教学必要处深入一点”。谢澹老师的讲座生根课堂、案例翔实,为《红楼梦》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第二站,老师们探访了鲁迅故里与沈园。

       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度过青少年的地方,也是在他笔下多次回忆的故土。著名作家莫言曾说:“我从小就是读者鲁迅长大的,一直想深入模仿,但怎么模仿都无法超越。”许多知名作家远道探访鲁迅故居后感慨“在鲁迅面前,我就是一名小学生。”这里成为无数中国人向往之所,也是读书人心中的一个圣地。如今的鲁迅故里成为一条具有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鲁迅出生的地方、桂花明堂、鲁迅卧室、鲁迅嬉玩的百草园、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和鲁迅拜师的长庆寺、鲁迅笔下的土谷祠和咸亨酒店的原貌在这里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循着一代文豪的足迹,原本只在书本中出现的文字片段不断涌现在眼前,似曾相识的气息扑面盈怀,裹挟在越中独有的风情中,刻在一行人的心里。

       沈园原本是普通的江南私家园林,那年杏花微雨,宫墙怨柳,禹迹寺南的沈氏小园因诗人陆游和才女唐琬的一段情、两阕《钗头凤》而流芳千古。世殊时异,亭台楼阁,小园犹在,宋式雅韵在流转的时光中再次鲜活。

       最后一站,老师们走进了兰亭。

       在执教《兰亭集序》时,老师们总是有感于文中的“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如今走进兰亭,亦能畅叙幽情,感受魏晋风流。

       兰亭以曲水流觞为中心,环绕着流觞亭、鹅池亭等,流觞亭即为《兰亭集序》的完成地,现在成了仿古活动的聚集地。鹅池亭前的石碑相传“鹅”字为王羲之亲手提笔,“池”字则为王献之补写,父子共同写下这一石碑成了一段佳话。

       虽然兰亭真迹我们无缘目睹,但在兰亭书法博物馆的展览厅中,我们了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传奇经历和历代文人雅士对其的评价,同时也观赏到了古今各大书法大家临摹的书法作品,尤其是清朝状元石韫玉的颠倒兰亭序让在场老师纷纷感言找到了教学新思路。

       抚摸着这些充满历史气息、饱经岁月风霜的石碑,脚踏着曲折蜿蜒的石板,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王羲之坦腹东床、自信不羁的性情,看到了康熙帝面露微笑、泼墨题字的身影,听到了文人雅士赋诗吟唱的声音。

       本次教研活动以追溯名家名作之源为主题,从课堂走向课外,从魏晋名士到民国斗士,从诗词大家到文学巨匠,循着历史的印记,聆听一座城的声音,走近名家的真实。本次教研活动也将助力我们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标,更用心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更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