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地理名师工作室成员国庆期间赴近郊地质研学考察1天

2020-10-15作者:来源:学术处

   10月6日,蔡明老师带领地理工作室部分成员以及苏州湾校区和相城校区的地理老师赴苏州近郊考察地质地貌1天。了解了苏州以花岗岩为主的地学资源特征,采集了二叠纪的腕足类化石标本,认识了最古老的生命化石——叠层石地质标本,收获颇丰。

  此次研学活动,邀请了苏州职业大学的朱剑刚教授作为野外考察的指导专家。朱教授在鸡笼山和砚瓦山等考察现场,给大家介绍了苏州地质演化简史、苏州花岗岩的分类及地貌成因,并就野外地学观察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注意点、地学观察的主要目的等,给老师们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指导。

  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1天,但老师们不仅获取了身边的地学素材,也为今后开发地理实践课程和开展地质研学活动做了探索。

  一、考察鸡笼山石桌花岗岩地貌

  第一个考察点在鸡笼山。说起鸡笼山,本地人也未必知道,但是鸡笼山石桌,却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的花岗岩地貌景观。

  鸡笼山位于苏州市西郊木渎景区内,属天平山余脉,在天平山主峰南900米处,海拔53.6米,由花岗岩组成,属于苏州花岗岩体。组成鸡笼山的花岗岩体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燕山运动时期,是多期侵入的复合岩体,以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原先在花岗岩顶部有围岩地层,经过长期外力作用的风化剥蚀,才使部分花岗岩露出地表。

  天平鸡笼山石桌,是在三组不同方向的节理(裂隙)控制下,逐步风化而形成的。在三组节理交汇的棱角处,风化最为剧烈,往往被磨圆,形成花岗岩特有的球状风化现象。

  二、考察砚瓦山化石沟,采集古生代化石

  砚瓦山位于苏州西郊的藏书镇,如果没有专家带领,砚瓦山这个“小丘”是不容易找到的。砚瓦山的岩层质地硬而不脆,可做砚台,据说这里是我国四大名砚的澄泥砚产地之一,因此被称作“砚瓦山”,也被称为“砚台山”。

  砚瓦山的岩层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距今约2.8亿年的二叠纪。当时这个区域属于浅海地区,因此附近的陆地上会带来大量细砂和泥土。由于地壳忽而上升,忽而下降,海陆交替频繁,因此形成了浅海相的砂页岩,并伴随沉积了大量的腕足类化石。腕足类化石形似贝壳,有凸面和凹面之分。

  此次考察,为了不损坏岩层,不破坏环境,我们只采集了岩层风化下来的少量化石,作为课堂教学用标本。

  三、参观苏州地质科普馆,识别珍贵标本

  苏州市地质科普馆,是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该馆有28块展板,3000多块岩石、矿石、化石、陨石和奇石标本。以实物、照片、动画和文字为载体,展示了苏州地质演化史。

  地质科普馆馆长张毅,是苏州中学91届校友。他收藏了10万块各种石头,从寻石、玩石,到赏石,从研究石头到研究石文化,再到作为精神追求,他全身心投入到当代赏石文化事业中,如今已在全国赏石界拥有了一席之地。张毅现为中国观赏石文化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灵璧石研究院苏州分院院长。

   张毅馆长给老师们介绍了各种奇石标本,让大家不仅了解了太湖石、灵璧石、昆石和英石作为四大名石的区别,还认识了新流行的广西大化石、新疆风凌石和内蒙戈壁石。

  老师们还惊奇地发现了地理新教材中出现过的珍贵的叠层石。叠层石是最古老的生命化石,最初形成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微生物——蓝藻细菌。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成为地球大气中最早的氧气生产者。蓝藻会分泌很多有黏性的胶状物,利用其把自身固定在浅海的岩石上。大量蓝藻聚在一起,也就会分泌大量胶状物,这些胶状物不仅会黏住蓝藻,还会黏住海洋中的沉积物,时间久了,这些沉积物就会一层叠一层,形成叠层石。叠层石的形态多种多样,一些柱状形态的叠层石随时间演化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它们可以作为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

  奇异的石头,丰富的馆藏,让老师们大开眼界。最后,张毅馆长还赠送给老师们珍贵的风凌石和玛瑙标本。

  四、青年教师在研学考察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素养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江苏省出台的新课程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对地理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实践活动的课时要求。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缺乏野外指导和方案设计的技能,因此迫切需要是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实践力素养。此次研学考察中,青年教师们认真专注,素描景观,捡拾标本,仿佛又回到了大学课堂,重温了一次野外考察的探奇乐趣。不仅锻炼了地理实践力,还学习了构建实践课程的方法。